梳理扶贫车间发展历程,提炼就业扶贫典型经验 汪淳玉副教授带队赴内蒙古科右中旗、陕西省平利县开展扶贫车间调研

促进就业是减贫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在中国的扶贫开发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外出务工猛增,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三留守”等社会问题凸显,成为了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基于此,我国中西部地区从实际出发,大胆实践,创新性地探索出了“扶贫车间”就业扶贫模式。自2017年被纳入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的精准扶贫案例之后,扶贫车间得到了快速发展,分布的范围也快速涵盖了全国各地,帮助贫困人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实实在在地激发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真实记录脱贫攻坚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全面宣传脱贫攻坚的历史成就,国务院扶贫办特委托叶敬忠教授团队承担扶贫车间案例总结项目,汪淳玉副教授担任执行负责人。

课题启动前期,课题团队围绕扶贫车间的主题,大量搜集了相关政策、新闻报道、著作论文等资料并认真研读,初步了解了扶贫车间的实践发展情况和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调研地点和访谈提纲。

2020年10月9日-15日,汪淳玉副教授带队一行8人赴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进行扶贫车间实地调研工作。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孟祥丹副教授以及我院博士生吴丽娟、胡琴,硕士生杨虎、陈诺,本科生刘毅仑、胡蕾参加调研。调研组一行于10月9日下午抵达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先后走进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园、蒙古族刺绣文化博物馆,在旗人大主任白晶莹的介绍下对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形成了整体性的初步认识。围绕扶贫车间的主题,调研组对旗扶贫办、旗人社局、旗就业局、旗妇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就刺绣产业开展座谈,并与关键人物旗人大常委主任白晶莹、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会长杨福林进行深入访谈,详细了解了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的发展历程、经验做法、带贫机制和减贫效果等。调研组先后实地走访了分布在代钦塔拉苏木、科右中旗白音胡硕镇区和高力板镇金祥嘎查的刺绣扶贫车间,并入户走访高力板镇西太本嘎查、白音胡硕镇乌逊嘎查、巴彦芒哈镇达力哈日沁嘎查及巴彦温都尔嘎查,期间对26位绣工、10位大学生负责人等相关主体进行了访谈,细节性地观察了解了蒙古族刺绣产业的微观图景。

2020年10月17日-21日,汪淳玉副教授、刘娟副教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孟祥丹副教授、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安苗老师一行带领5位研究生及本科生赴陕西省平利县进行扶贫车间实地调研工作。陕西省平利县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平利县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创办社区工厂,探索了“总部在园区、工厂在社区、车间进村庄”的平利模式。调研组首先与平利县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开展座谈,初步了解了平利县实施社区工厂就业扶贫模式的动因背景、主要做法和发展成效。调研期间,调研组实地走访了老县镇锦屏社区、广佛镇松河村和广佛村、长安镇、平利县洛河镇、平利县工业园区总部,考察了平利县三秦电子加工厂、平利县康士利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平利县嘉鸿手套厂、长安镇绞股蓝茶庄、长安镇鑫利服装厂、洛河镇雪中情棉鞋厂等社区工厂的发展情况,并与十余名工厂负责人、十余名工厂工人进行深入访谈,重点了解了各社区工厂的发展历程、带贫机制及减贫效果,我院院长叶敬忠教授参加了部分调研活动。为进一步了解陕西省安康市新社区工厂的整体样貌,10月21日调研组一行赴安康市开展调研。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教授与安康市政府副市长何邦军开展座谈,调研组赴安康市恒口试验区实地考察了安康市毛绒玩具文创产业五大中心、赴安康市汉阴县实地考察了当地的社区工厂。

结合全国各地的扶贫车间典型案例,经过多次内部讨论交流,课题组认为对扶贫车间的理解应超越政策文件中的概念界定,而将其理解为一种地方政府和群众以发展产业、创造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乡村工业、传统文化、产业转移、扶贫搬迁等为基础和契机,利用既有的资源、文化和劳动力条件组织生产,实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的脱贫实践和创新。基于此,课题组已撰写完成各调研地点的扶贫车间案例报告及总报告,并已提交国务院扶贫办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