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扶贫车间扶贫历程,总结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潘璐教授团队赴山东菏泽、河南濮阳开展脱贫攻坚典型案例总结调研

扶贫车间是我国在脱贫攻坚时期形成的实践创新,通过为贫困人口提供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实现了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显著成效。山东菏泽和河南濮阳作为扶贫车间的发源地,涌现出了涉及多个产业、多种产品和多种类型的扶贫车间,在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的同时,对于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和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国务院扶贫办委托叶敬忠教授团队承担山东、河南、内蒙古、陕西四地扶贫车间脱贫攻坚典型经验梳理、探索就业扶贫模式的经验总结研究。2020年9月29日下午,脱贫攻坚典型案例总结启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出席会议并发言,要求做好典型案例总结工作。项目负责人汪淳玉副教授参加启动仪式,认真听取并记录会议内容。

课题启动以后,潘璐教授带队负责山东菏泽、河南濮阳两地扶贫车间的调研。调研前,课题团队针对两地扶贫车间典型案例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搜集大量关于山东菏泽和河南濮阳两地扶贫车间的文献、视频、新闻报道等资料,了解调研地点相关情况。2020年10月8号-23日,潘璐教授带领调研团队在山东省菏泽市和河南省濮阳市进行了扶贫车间调研。人发学院硕博士研究生董怡琳、尹瑶、吴丽娟、任泊凝、戴璞聪、徐梓峰,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丁宝寅、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傅会洋等参加了此次调研。调研小队通过对各地政府部门负责人、县乡村各级干部、车间负责人和就业人员的访谈和实地走访,详细了解各地扶贫车间的发展历程、主要经验做法及其产生的带贫益贫效果。此次调研共计走访5个县、21个乡镇、35个村庄。

在山东菏泽市,调研小队在鄄城、郓城和巨野三县进行了调研,了解了当地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等不同类型产业当中扶贫车间的发展状况,重点对发制品产业、藤编产业、服装加工和电子产业的扶贫车间进行了调研。调研小队还参加了10月15日举行的菏泽市第三届扶贫车间产品展销会开幕式,对菏泽市扶贫车间的整体发展进行了全面了解。调研表明,在尊重当地已有乡村生计结构和产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针对贫困产生的原因和贫困人口的需求进行帮扶,将产业扶持和精准扶贫进行有机结合,是“扶贫车间”能够从菏泽当地萌芽并不断成长的最主要因素。作为就业扶贫的形式之一,山东省菏泽市扶贫车间在功能定位上则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在脱贫攻坚时期,扶贫车间主要致力于解决贫困群众就近就业问题,从而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起到了明显的带贫效果。与此同时,扶贫车间还间接带来了众多社会经济效应,如村集体经济状况的改善及村级治理能力的提升,为返乡创业人才搭建平台促进外流人才回归,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组织体系。而扶贫车间所带来的这些间接的效应,将在脱贫攻坚之后的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发挥更加直接的作用。

在河南濮阳市,调研小队在范县和台前县进行了调研,对当地羽绒加工、电器配件、服装加工和农产品加工等多个产业中的扶贫车间进行了调研,重点考察了当地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返乡创业人员为带动载体的扶贫车间多元模式,并围绕扶贫车间的未来发展与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进行了交流座谈。调研表明,自2016年,河南省就把推进扶贫车间建设作为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抓手,通过“龙头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产业带贫模式,不仅缓解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难题,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更为“无业可扶、无法离乡、无力脱贫”的农村贫困弱劳动力或半劳动力稳定脱贫提供了保障,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包括创造就业,解决了贫困户就地就近务工,改善了贫困人口生计,实现了贫困户稳定脱贫;重建村庄,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提升了村级带贫能力,加强了乡村社会治理;搭建平台,促进了乡土人才发展,培育了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培育产业工人,提高了农民的组织意识,增强了贫困群众获得感;孵化现代企业,提升了乡村工业的质量,奠定了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基础等。

目前,调研团队已经完成案例总结报告的初稿,并提交国务院扶贫办审核。未来将继续安排研究生重返山东省菏泽市和河南省濮阳市开展长期的驻扎式调研,深度了解扶贫车间相关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