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担当有我——草业人助力河北决胜脱贫攻坚

草原是广大牧民赖以生存的家园,草业是牧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中国农业大学草业人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理念,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精神内涵,心系牧民、扎根牧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历史性社会变革中,用扎实的行动、默默的奉献诠释了农大人的责任和担当,站在新的历史交汇期,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凝练回顾全体师生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付出奉献,推出系列报道之助力河北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篇。

河北省草原资源地处温带欧亚草原与森林过渡带,草原植物资源丰富,草原面积大、分布广,全省草原总面积500万hm2,主要分布在在冀北、冀西北山地,其中80%的草地分布在张家口、承德坝上地区,同时,该区域也是河北脱贫集中连片区,共有6个国家级贫困县,是河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草业人在助力河北脱贫攻坚事业中的奉献和作为集中呈现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强党的领导,坚决扛起主体责任。

学科所在党委与河北省国家级贫困县沽源县委建立对接帮扶工作机制,通过党建平台将科技服务与支部对接有机结合,与深度贫困村马坊子村、北二道渠村、梁西村3个村党支部建立互助帮扶体系,为科技扶贫的精准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提供组织保障,将“奶牛健康养殖技术”、“肉羊育肥技术” 、“草原改良技术”、“牧草生产加工利用”等实用技术手把手传授贫困户,提升沽源县贫困村农牧业生产科技水平;建立沽源县生鲜蔬菜直供北京高校食堂直销模式,打通产销最后一公里的屏障;累计帮扶500多建档立卡户脱贫出列,助力沽源全县脱贫摘帽。

二、落地实施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写在草原,轻简化技术辐射带动农牧民生产方式转变,以科技创新服务脱贫攻坚事业需要。

张英俊教授持续在河北实施了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草地承载力与家畜配置和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研发了草原可持续放牧利用技术,构建了农牧交错区冬春补饲-夏秋放牧技术体系,建立了草原生态生产双提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开展了牧草产业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了高产高效栽培草地建植技术、紫花苜蓿-青贮玉米轮作间作栽培草地技术、鸭茅-无芒雀麦栽培草地放牧利用技术等,并将集成创新研发的技术就地转化,构建了产-学-研-推的配套模式,为河北产业扶贫提供了科技支撑。

王堃教授在河北坝上地区累计推广各类农牧业实用技术50余项,开办各类培训班30余次,直接受训人员近5000余人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表彰,主要工作包括:1、承担了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部重大项目—河北省重大农技推广项目,该项目总经费1.3亿元,项目范围涉及张家口、承德、保定、唐山、秦皇岛等地区30个县市,探索了现行国家体制下农业科技推广的路径,为当地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直接为当地农牧民创收增效1.5亿元;2、承担北京市重大对口科技扶贫项目,建设了沽源县北岗子村、康保土城子镇、塞北榆树沟镇和承德围场镇等对口扶贫点,直接投入扶贫资金300余万元,通过家畜育肥、牧草加工和中草药种植,使得几十户农牧民脱贫;3利用九三民主党派身份,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科技扶贫工作,亲自参与北京-张家口电商带货活动,并与承德市委统战部合作组建了“承德现代农业科学研究院”,并亲任院长,2018年以来,在承德市丰宁、平泉、隆化、承德县和双滦区建立科技扶贫试验示范基地,推广10余项实用技术,已经获得了显著成效,受到承德市政府、九三中央的表彰。

毛培胜教授自1997年留校任教时起,就在河北省滦平县、丰宁县、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等坝上地区开展了牧草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的长期定位研究与技术示范推广,作为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种子扩繁与生产技术岗位科学家,先后承担承德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地建设科学技术成果推广计划“牧草种子生产关键技术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优质高产牧草种子生产技术的转化”、“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豆科及禾本科牧草良种扩繁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种子科技研究任务,通过地域的选择、种子发育生理研究以及种子田密度控制、水肥管理、收获、加工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牧草种子单产提高了2-3倍,研究成果为坝上地区种子专业化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并以沽源—丰宁基地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进行技术推广,引导农户进行牧草种植,发展高效牛羊养殖,带动农民致富;同时,生产适应性强的优良牧草种子,满足草地改良需求,实现退耕还草,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而且也形成了种牧草养奶牛养羊,兼顾生态经济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戎郁萍教授始终奋战在草原牧区生产第一线,在河北坝上地区进行草畜复合生产系统管理研究。在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资助下,以草地持续利用为核心,系统研究了土-草-畜界面过程,在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草地水土资源生产优质畜产品的同时,维持草地生态环境健康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和草畜生产精准管理技术,充分利用当地饲草料资源,优化了舍饲草食家畜日粮中牧草与精料的适宜搭配比例及日粮配方;半放牧半舍饲生产方式下放牧与舍饲时间的分配、家畜种类的选择、补饲用牧草产品的营养价值评定及日粮配方等关键技术。并将研究成果因地制宜地在河北丰宁满洲自治县和沽源县开展示范推广工作,2016-2018年期间,在丰宁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的推动下,共吸纳了当地358户牧民参与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广示范面积达240万亩,涉及家畜33万头只,支撑建立深度贫困区现代草地畜牧业。

三、以沽源国家野外站为依托,将属地脱贫攻坚事业融入研究平台协同发展。

草业学院国家草地野外研究站隶属科技部,由教育部主管,挂靠中国农业大学,野外站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典型地段沽源县,该区域兼有农业和牧业两大主导产业类型,社会经济水平发展落后,是河北贫困集中连片区,同时,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草地利用保护工作一直都是解决区域贫困的工作重点。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草业师生即在该区域开展人工草地建植、牧草种子生产、退化草地植被修复等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推广工作。

在新的历史时期,沽源野外站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以强烈的使命感和人民情怀深度助力脱贫攻坚事业,将属地脱贫攻坚事业融入研究平台协同发展,其中鱼儿山分站全面支撑鱼儿山牧场开展牧草种子标准化生产和技术示范,并将贫困户纳入牧草种子产业链,为打赢牧草种业翻身仗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塞北分站作为国营沽源牧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指导农牧户重点开展优质饲草生产加工、奶牛健康养殖、循环农业等技术服务,构建现代草牧业发展可持续模式;苏鲁滩主站重点开展退化草地生态修复和草地资源保护利用,并将周边深度贫困村马房子村、北岗子村、梁西村作为定点帮扶单位,全力支持农牧户开展退化草地改良、草畜一体化等技术示范,提升贫困户生产技能和收入水平,实现深度贫困村整体脱贫。

四、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服务首都生态支撑区建设。

根据北京 “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总体要求,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部署,草业研究团队,协同张家口市委、沽源县委、塞北管理区、察北管理区开展建设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完成了坝上地区180万亩休耕种草总体规划,实施了38万亩退水还旱饲草种植建设科技支撑任务,打造河北坝上优质饲草生产贸易物流中心;规划编制沽源县退化草地生态修复实施方案,协助主管部门累计完成22万亩重度退化草地生态修复工作;协助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大特色农牧业培育力度和品牌塑造,为君乐宝乳业、现代牧业和蒙牛乳业构建了草畜一体化生态循环发展模式,上述工作开展为区域种植业结构调整和首都生态支撑区建设贡献了草业人的智慧和力量。

五、派出专职教师赴贫困县挂职,高水平完成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

学院党委落实上级工作部署于2016年12月至2019年5月派出学院专职教师黄顶同志赴河北贫困县沽源县挂职,担任副县长职务,从事脱贫攻坚工作。黄顶同志在履职期间,推动创建了种养结合草畜一体化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了10个深度贫困村全覆盖,建档立卡户年新增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建立了沽源县大宗农产品产-销无缝对接模式和沽源县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年销售额超过7亿元,沽源县成为 “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完成了富硒马铃薯、藜麦、肉牛育肥、草牧业等扶贫产业谋划、立项、实施,创建以“龙头企业牵头+村合作社组织+贫穷户生产”产业扶贫模式,该产业扶贫模式2019年在张家口坝上4个贫困县进行全面推广示范,通过产业带动,促进建档立卡户经营性收入持续增加,已实现建档立卡户2.3万人脱贫,助力沽源县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突出的工作业绩获得张家口市委组织部嘉奖,为沽源县脱贫攻坚工作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市委、县委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展现了草业人履行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