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担当有我——草业人助力陕甘宁决胜脱贫攻坚

本网讯 草原是广大牧民赖以生存的家园,草业是牧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中国农业大学草业人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理念,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精神内涵,心系牧民、扎根牧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历史性社会变革中,用扎实的行动、默默的奉献诠释了中国农大人的责任和担当。站在新的历史交汇期,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凝练回顾全体师生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付出奉献,推出“脱贫攻坚,担当有我”系列报道。本篇报道我校草业人助力陕甘宁决胜脱贫攻坚的相关工作。

我国陕甘宁地区处于亚洲大陆中部的半干旱与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驱动因素的影响,天然草地出现不同程度地退化,进一步降低草地生产力和草畜系统生产效益。此外,陕甘宁又是少数民族地区集聚区,经济欠发达,是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草业人针对陕甘宁草地退化问题,以民族团结和脱贫攻坚为主要工作方针,以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目标,以科学技术研发和实地指导为重要抓手,走出了一条草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草业人的奉献和工作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助力陕西草牧产业,打造“中国草业明珠”、支持百亿生态乳都建设

陕北榆林市地处长城沿线,为农耕和游牧民族交融之地,属农牧交错带。榆林东南部为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黄土高原,西北部为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黄土高原苜蓿种植历史达两千年之久,毛乌素沙地节水灌溉优质苜蓿草地建设始于2013年。初期,因技术水平所限,沙地节水灌溉苜蓿草地单产仅有500~700千克/亩,干草质量大多为三级草,经济效益不到500元/亩。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现状,榆阳区率先找到了中国农业大学草地生产利用团队。2015年,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英俊教授携同专注于饲草栽培研究的孙洪仁副教授踏上了这片热土。随后,王显国副教授也带领研究团队入驻于这个正在努力打造之中的“中国草业明珠”。中国农业大学草地生产利用团队,在深入研究当地气候和土壤特征、紫花苜蓿生长发育规律、紫花苜蓿需水规律和大气降水规律、紫花苜蓿需肥规律和土壤供肥规律基础上,创建了包括紫花苜蓿品种选择、土壤改良、科学播种、节水灌溉、测土施肥、合理刈割等内容的“榆林苜蓿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将苜蓿单产提高到1000~1200千克/亩,干草质量大多为一级草,经济效益提升至1000元/亩以上。同时,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实现节水三分之一!

1ebc6efa345b460aa226d95c4459be31.png

中国农业大学草地生产利用团队为榆林饲草产业发展付出的时间、精力、汗水和心血,做出的巨大贡献,赢得了榆林人的信赖、赏识、尊重和友谊。研究成果“陕北沙地苜蓿丰产技术与应用”获得2018年度榆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认定为陕西省科学技术成果。孙洪仁副教授被聘为榆林草业协会首席顾问、榆林学院兼职教授。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2020年10月23日,陕西省榆阳区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技合作“榆阳区草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项目”签约,榆阳区提供科技经费500万元,分5年实施,资助以张英俊教授为负责人的科研团队展开科技研究与技术服务。项目的实施将为榆阳区饲草产业、湖羊肉牛养殖业、草原与采空区生态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服务保障,为当地培育苜蓿精深加工和采空区植被修复产业等新经济增长点,推动榆阳区草业高质量发展。

陕西省陇县自古就是皇家牧场,地处黄金奶带,奶山羊产业发展源远流长。近年来,陇县聚焦绿色发展要求,坚持生态立县,抢抓国家支持民族羊乳发展重大机遇,坚持把奶山羊产业作为富民强县、追赶超越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形成了全国奶山羊龙头产业,以“建设百亿生态乳都、培育民族品牌”为目标。然而,当地饲草加工水平落后、优质饲草产品供给不足以及乳制品特色不明显等因素制约了奶山羊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助力陇县绿色兴乳,杨富裕教授团队集合自身饲草加工研究优势和我校动科学院奶羊品种选育特色,带队深入陇县饲草加工、奶山羊养殖和乳品加工等相关企业和农户进行指导,帮助地方准确找到制约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并围绕饲草种植加工和产品技术研发提出饲草高效青贮发酵、羊奶益生活性物质富集、品种选育改良途径、饲养管理综合改善等技术模式,并从未来奶山羊产业链融合发展、打造国际一流奶山羊品牌出发,为陇县奶山羊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

二、发挥甘肃省草牧业产业优势,助力脱贫攻坚

草牧业是甘肃省传统优势产业。1983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视察甘肃工作期间,根据甘肃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以及农业生产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重大战略方针。2015年甘肃、山西、内蒙古、河北、新疆、黑龙江等六省区被列为国家粮草兼顾型农业试点省区。

甘肃河西走廊是我国紫花苜蓿等牧草种子的优势产区。但我国牧草种子产业起步于21世纪初,与先进国家相比,牧草种子关键技术开发与技术集成不够,如苜蓿授粉技术、禾本科牧草抗倒伏技术至今未获得突破。在中国农业大学韩建国教授带领下,从2000年开始,奔赴甘肃酒泉等地区,开展牧草种子专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毛培胜教授、王显国副教授与甘肃酒泉大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酒泉地区开展苜蓿种子大田生产试验与技术示范。承担国家农业部“948项目”、“国家“十五”重点科技专项、“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及部级攻关项目,公司建成投产14年来,“草王”牌牧草种子现已行销全国各地。

56774d498de54531b236b51181836fa3.png

甘肃河西走廊也是我国优质苜蓿干草和燕麦干草优势产区。近年来,李志强副教授多次深入河西走廊和定西等地研究苜蓿干草和燕麦干草全产业链的科技问题。2018年4月16日,主持制订的中国畜牧业协会团体标准《苜蓿干草质量分级》和《燕麦干草质量分级》发布实施。近三年通过标准的宣传实施,河西走廊苜蓿干草质量等级明显提高,批量生产的一级和优级苜蓿干草已经具备了部分替代进口美国苜蓿干草的能力。燕麦干草质量分级团体标准创新性地把燕麦干草分为A和B两个类型,其中甘肃山丹马场可以批量生产优质B型燕麦干草,性价比超过了进口澳大利亚燕麦干草(B型),甘肃定西等其它地区则可生产优质A型燕麦干草。由于以上技术研究以及其它奶牛肉牛羊养殖方面的技术研究,李志强副教授2019年被聘为定西市饲草产业技术顾问,并于2020年被评为第六届中国畜牧行业先进技术工作者。

甘肃定西牧民饲草加工水平低,将燕麦等饲草通过自然堆放晾干会造成饲草营养价值严重流失,产生大量霉变。相关加工企业窖池也是在田间地头随意挖掘的地坑,青贮料发黑、发霉现象非常普遍。低品质的饲草产品严重影响当地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寒冷季节,肉羊肉牛掉膘严重,平均每只牛羊掉膘将近30%。杨富裕教授调研考察后,经过两年不懈努力,研制出高效青贮菌剂,建立了饲草优质高效青贮加工技术体系。为草加工企业和贫困农牧民选派科技服务人员,培训和推广益生菌生物技术、山地牧草机械操作技术和草食畜健康种养等技术。对从事草种植、管护和草牧产业的农户进行系统的种养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培训,为草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有效推动了定西市“生态型”、“民生型”和“扶贫型”牧草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同类地区产业发展和扶贫攻坚的典型模式。

在此工作基础上,杨富裕教授积极推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定西市人民政府、畜牧局等单位,联合打造“中国西部草都”,把草牧产业打造成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脱贫攻坚、实现小康的核心产业,带动群众持续增收、脱贫致富。培育形成民祥牧草、现代草业等加工鲜草万吨以上的草产品加工配送龙头企业;年加工以裹包青贮饲料为主的草产品达到50 万吨,在2017年开通了由定西发往西藏那曲的饲草专列,致力于解决西藏冬天饲草不足的问题,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扶贫效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生产业”。定西市市政府已将草畜产业定位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脱贫攻坚、建成小康社会的首位产业。

315502fd99f84147a15decdcf3245e30.png

三、躬身宁夏脱贫攻坚,久久为功,持续攀登

针对宁夏六盘山贫困区草牧业产业链不健全、饲草总量不足等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张英俊教授及团队在泾源县对传统肉牛养殖企业军盛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技术帮扶,实施草畜平衡农户致富项目,指导企业按照“夏秋季放牧-冬春季圈舍补饲”的模式进行低成本高效益健康养殖,通过夏秋季放牧降低饲草料和人工成本,加强肉牛锻炼,增强冬春季舍饲对各种病害的抵抗力,提高畜产品产量和品质。针对当地产业模式及技术落后等问题,结合宁夏实际情况,对当地主要经营主体人员进行培训,详细讲解草畜平衡农户致富项目,通过以草定畜,生态循环养殖、合理放牧等技术手段实现草畜一体化的增收新模式,同时引入澳大利亚先进经营模式与理念,取得良好效果。此外,中国农业大学在宁夏成立固原专家工作站,以科技助力固原脱贫攻坚。

吴哲副研究员和玉柱教授通过实施“优质青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协助红寺堡区天源良种羊繁育养殖有限公司在大河乡龙源村扶贫基地示范推广了滩羊青贮饲料饲喂技术,按照“四统一、两标准、一共享”(即“统一供应饲料、统一提供种公羊、统一疫病防治、统一回购育肥羊,管理标准化、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共享”)的生产经营模式,示范规模达到2400余只,育肥羊日增重180克左右,平均每只基础母羊年增收250元左右,每只育肥羊年增收150元左右。直接带动了大河乡龙源村400多户建档立卡户实现养殖年增收5000多元,并形成了1套滩羊青贮饲料饲喂技术方案,大幅提高了饲草利用率,降低了饲喂成本,带动养殖企业(户)完成青粗饲料使用率100%。

陕甘宁革命老区是中华文明特别是我国早期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河文明与黄土文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这里交汇交融,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中农草业人始终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殷切嘱托,坚实扛起中农人应有的责任和使命,誓将“不负韶华砺青春、踏新逐梦展蓝图,为实现老区乡村全面振兴再续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