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明:好环境促进增产降本高效益,小鸡蛋带动科技扶贫大产业

本网讯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蛋鸡养殖产业因其门槛低,见效快的普适性特点,成为各地产业扶贫的热门之选。在西藏尼木县,新建成的藏鸡生态园通过高原立体栖架养殖每年可向当地合作社、农牧民提供500万只鸡苗,养殖、加工模块可直接带动1000余人就业,实现全年经济收益300余万元,藏鸡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好产业。而研发这种蛋鸡网上栖架立体散养模式及其技术装备的,就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生产与环境控制功能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李保明。

1979年,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菜篮子”和”肉蛋奶“需求,受国务院和高教部委托,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在我国率先创办“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专业”,李保明从第一届农建学生到现如今的农建学科带头人,参与见证了我国设施农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四十年。

“鸡舍环境好,鸡才能养得好。”这是李保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了给蛋鸡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多年来,李保明带领团队,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建筑、设施及环境领域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题。同时,他也时常行走在基层一线,指导相关企业和养殖户,给这些畜禽打造更舒适的“家”。

科技成果为产业扶贫插上翅膀

改革开放初期,鸡蛋作为农产品剩余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副产品,在自给自足的分散小农生产模式下产量极少。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蛋品生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 38%,从“鸡蛋凭票限量供应,过年过生日才能吃得上的珍贵品,到如今成为廉价优质蛋白质来源”,这种巨大变化的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规模化设施养殖相关技术的发展。

技术促发展,产业促扶贫。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保明便在国内最早参与研究开发“湿帘风机降温与鸡舍纵向通风系统”,这项技术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规模鸡场得到应用,实现畜禽养殖场通风系统节能50%以上,有效解决了我国夏季高温影响畜禽养殖生产的技术难题,推动了规模化养鸡业的发展;近年来,李保明主持自创的蛋鸡网上栖架立体散养新模式,可以使鸡群既不跟地面接触,又不跟垫料接触,因此能够保持鸡舍内较低的粉尘浓度和良好的空气质量。这种模式把原来的笼养优势和散养优势良好地结合在一起,鸡在网上可以立体自由活动,而不和粪便接触,更有利于蛋鸡的健康;此外,为避免高密度饲养带来的疫情传播和交叉感染风险,李保明团队针对进出场区的人员、车辆通道的消毒和鸡舍空气与饮水管线消毒等问题,在世界上首创了高浓度微酸性电解水的高效安全消毒技术与装备,为养殖场的防疫消毒提供了环保、高效、安全的低成本消毒措施……三十多年来,李保明在生产与环境控制、鸡场规划布局与生物安全工程防疫、鸡舍建筑的标准化研究、场区减排与环境净化、新型养殖模式与配套设备等领域取得诸多突破性研究进展,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等在内的诸多奖项。

2019年,为表彰李保明在推进中国设施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在畜禽舍建筑设计和环境控制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授予其2019年亨利‧吉斯建筑与环境奖,成为该奖项设立60年来的首位亚洲获奖学者。

科学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纸面,多年来李保明不遗余力地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农业产业发展上,把“一种可调式进风口”、“畜禽场消毒用电解水生成器”、“一种微电解杀菌消毒剂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养鸡栖架”、“一种密闭式鸡舍通风系统及气流组织方法”、“一种方便免疫抓鸡的隔离网”等在内的多项发明专利通过许可授权的方式,让相关企业和个人用得起、用得上,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让产业扶贫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科学指导助力产业扶贫

作为国家蛋鸡体系扶贫专家组副组长,李保明在专注科研的同时,也一直坚持行走一线,帮助一些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从大别山腹地的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到内蒙古卓资县、云南德宏州、西藏尼木县,他开展技术帮扶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个省份,年均十余次的专题培训也让他的声音传遍大型企业及个体散户的各类养鸡场。

在四川成都,对于承担政府扶贫项目的正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蛋种鸡场及商品蛋鸡场,李保明从新建场选址规划开始,到养殖工艺、鸡舍建筑与设备配置方案、环境控制技术等进行了全流程、全要素的技术指导,并派驻硕博士长期在鸡场开展通风与环境控制、微酸性电解水消毒技术应用、鸡粪处理等技术的现场测试。技术的应用使得鸡场饲养量提高一倍,饲养管理人员减少一半,鸡的产蛋率提高3个百分点,死淘率减少3个百分点。鸡场效益的提升也带动了周边及上下游行业贫困户的增收。

邯郸市的永年区和涉县是李保明长期蹲点扶贫的地方,近10年来,他每年去这里的鸡场现场指导3-4次,开展技术专题讲座,将最新的技术、理念和设施设备介绍给当地养殖户,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同样,这里也有他的十余名硕博士生长期开展实验测试与研究工作,为蛋种鸡生产提供从本交笼养模式,到环境控制、设施设备改造升级等技术支持。经过长期不懈努力,蛋种鸡成活率提高3-4个百分点,产蛋率和合格种蛋率提高2个百分点,生产效率提高5倍以上。

此外,李保明团队还与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广兴牧业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等合作,成功开发了我国立体高效养鸡环境控制技术与成套设备,促进了我国蛋鸡产业健康发展和蛋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叠层笼养技术模式,引领了中国蛋鸡产业规模化快速转型发展。2015年,该技术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作为“金鸡产业扶贫计划”国家精准扶贫重大项目,截至目前,已经为28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产业精准扶贫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直接带动20余万人脱贫致富。

李保明说:“很高兴看到我们的技术能在扶贫中发挥一些实实在在的支撑作用。鸡蛋虽小,但项目进展顺利的话,确实能帮助不少农民摆脱贫困。”

教育为产业扶贫提供不竭动力

“一棵树不能影响气候,只有形成树林才能,同样,一个产业需要大批的技术人员,才能得到稳定长足发展。作为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学科群)主任,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带头人,李保明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将农建学科发展壮大,每年组织全国该学科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并先后帮助吉林农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多所地方院校建立农建专业与学科学位点建设予以全方位指导,极大地增加了我国设施农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规模。

2013年,首届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竞赛在李保明的提议和组织下开幕,至今已成功举办7届,来自全国的近50所高校10余个专业的师生参赛,高校和队伍逐年增加,参赛作品依托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推动了我国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为我国农业工程类优秀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高质量平台,也为蛋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好点子、好人才。

李保明始终强调,自己首先是一名老师,三十多年的从教经历,他一共培养毕业了博士后7名,博士36名硕士65名。其中上市公司老板2位,农业龙头企业骨干30余人,国内外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教授(研究员)12人,学术骨干30余人,政府官员10余人;桃李遍布农业产业的方方面面,更是有不少人现在奋战在产业扶贫一线,成为脱贫攻坚战役中的中流砥柱,为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提供不竭动力。

好环境促进增产降本高效益,小鸡蛋带动科技扶贫大产业。改革开放这40年是中国经济腾飞、翻天覆地的40年,是设施农业工程筚路蓝缕、创业发展的40年,也是李保明用满腔热血投身产业发展,用科技和教育助力产业扶贫的40年。他用行动彰显一位大学教授、一位岗位科学家的使命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