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草原是广大牧民赖以生存的家园,草业是牧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中国农业大学草业人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理念,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精神内涵,心系牧民、扎根牧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历史性社会变革中,用扎实的行动、默默的奉献诠释了农大人的责任和担当,站在新的历史交汇期,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凝练回顾全体师生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付出奉献,推出系列报道之助力青藏高原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篇。
曾经一曲《青藏高原》,宛如一汪清泉,沁人心脾,使人仿佛置身于那碧蓝天空和雪山高原,青藏高原作为我国独有的生态系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我国境内主要涵盖了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作为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地位不容忽视,草地畜牧业是藏族群众主要的生产手段,更是当地藏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青藏高原占全国天然草地总面积的39%,是我国天然草地面积最大的自然生态区,同时青藏高原地质年代较轻,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落后的生产方式,青藏高原草地退化、草地生产力下降和草地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也不可避免的摆在了人们的眼前,以邵新庆和刘克思为代表的中农草业人扎根青藏高原,坚持生态优先,以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为己任,科学健康的发展社区畜牧业,致力于草地、家畜与文化协同进化,开辟了以生态保护助力脱贫攻坚的新型模式,帮助藏区高质量发展和牧民脱贫致富,不畏艰辛常年奔跑在牧区建设第一线,通过科技扶贫手把手帮助甘南桑科羊吉畜牧业合作社社长羊吉才让和西藏羊八井甲多村牧民才旦顿成为当地致富能手,为藏区送去了党和国家的温暖,朴质的情感、辛勤的付出换回了当地牧民真诚的拥戴,因此邵新庆教授还与受助牧民一道受到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的亲切接见。
邵新庆作为“三区”科技人才,扎根草场指导利用管理,推进草地放牧科学管理和地域文化习俗相融合,因地制宜的优化草地放牧利用模式,提出高寒草甸“2+6”划区轮牧模式和高寒草甸季节性畜牧业生产方式,建立了甘南夏河社区推广示范基地,研发了退化草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水肥调控技术、鼠丘植生粒补播技术、施用微生物菌肥改良草地技术、毒杂草和鼠害生态控制技术,建立了2000亩天然草地生产力恢复试验区,集成退化草地恢复综合技术体系3套,累计改良草地面积16500亩。
青海省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全省栏牦牛590 万头、约占世界牦牛存栏的38%,藏羊1400万只、约占中国藏羊存栏的46%,有着“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的美誉。由于放牧利用是该区域天然草原管理的主要形式,99%的饲草供给依靠天然草地,以牦牛为主的家畜及其初级产品是当地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随着天然草地退化、生产力下降、饲草生产供给严重不足,草畜矛盾突出,农牧民增收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邵新庆教授和刘克思副教授坚持草地生态保护与发展区域农牧业双赢模式开展科技服务致力于服务当地可持续发展,他们以青海省海北州科技示范园区为基地建立模拟增温增雨试验平台、水氮添加试验平台和养分添加试验平台,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和人为养分添加条件下高寒草地的适应性问题,同时构建了以牧民为主体、社区为纽带、科技为支撑的社区畜牧业系统;在青海省贵南、玉树以及海北州指导建立了因地制宜的天然草地放牧管理制度,基于牧民主体的社区特色生态畜牧业理念,贵南森多乡周边牧民户依靠牦牛和藏羊的养殖年均增收5000—10000元。指导玉树在传统家庭作坊乳制品的基础上以合作社为载体进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牦牛酸奶,提高“昂巴拉”乳制品的知名度从而实现牧户增收5万元。在青海省贵南研制了高寒草原生物碳土壤修复技术和退化高寒草原生物菌肥修复技术,草地生物量可分别提高50%和25%以上,总结了退化高寒草原(轻度)近自然养分添加恢复技术,确定了重度退化高寒草原补播的乡土种混合组合,保护了大美草原,让牧民过上了好日子。
针对青藏高原多年生人工草地产量低、稳定性差、优质豆科牧草短缺的问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下,草地生产与利用系系主任黄顶副教授在四川红原持续开展了相关技术研发,建立了微生物菌肥调控老芒麦人工草地稳定性维持关键技术,牧草单产提高30%-50%,收获年限延长2年;集成构建了箭筈豌豆+饲用燕麦混播人工草地建植-管理-收获-利用技术体系,牧草蛋白含量提高3-4%,并以社区为单元进行示范推广,培育了社区饲草生产专业合作社2个,培养了社区科技带头人5名,研究成果为推动藏西南地区草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决战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进程中,中国农大草业人坚守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坚定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为青藏高原牧区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助力藏区群众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