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安:优化大蒜产业链 助力脱贫攻坚战

17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他带领团队扎根河南省开封市杞县,穿梭在乡间田野、深入开展入户走访工作。以大蒜为纽带,问民情、帮民困、解民忧,为全县脱贫攻坚想法子、谋出路、制定大蒜可持续的发展蓝图,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上,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村民的广泛赞誉与信赖。他就是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郑志安。

以大蒜为媒介助力脱贫攻坚

2003年至2007年,郑志安老师受学校委派赴河南省杞县人民政府,挂职副县长,从事农业行政管理工作,致力于推动杞县农业产业的发展。

0acbd85e629241ec8d80e44ef8dbe4ba.jpg

2003年10月,郑志安老师与当地农户进行交流、了解民情

在当时,杞县是河南省“有名”的贫困县之一。之所以说它“有名”,是因为在历史上它曾作为夏朝时期杞国的都城,文化遗迹比较丰富、历史悠久,但是农业产业在杞县经济中占比较大,以致杞县在县域经济排名较差。这一产业现状让初到杞县的郑志安老师既欣喜又犯愁,欣喜的是农业是杞县重要的产业支柱,大有可为;但同时,由于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且当地农业基础比较薄弱、资源较少,选择先从哪一方面入手成为他面临的重要难题。在此关键时候,得到了时任杞县县委书记焦跃进同志的大力帮助,让其能够很好的了解杞县当时县情并迅速的开展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连续不断的深入田间地头、当地加工企业、农业局、农机局、畜牧局等农口单位,与当地农民、企业家以及农口各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交谈,郑志安老师发现杞县种植大蒜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种植历史悠久,全县21个乡镇均有大蒜种植,且杞县大蒜产业已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如原产地标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金杞牌”商标,45万亩、50万吨的生产规模,300多座储藏冷库和已有的路边市场及其带动能力,这些有利条件都为杞县大蒜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但通过分析郑志安老师发现这个基础还很不牢靠,如原料输出型业态、产业发展风险较大,无公害农产品使用标志的持续保持困难,缺乏产业运作的高素质经营型人才等等。为此,郑志安老师提出杞县大蒜产业不能就杞县论杞县,应站在开封市的高度统筹产业的发展脉络,以原蒜高端流通、利用自身力量发展初级产品加工企业群、借助外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冲击高端市场的发展战略思路,同时,结合已有的有利条件和建设能力,设计了大蒜产业城的建设思路和产品体系与结构,并得到杞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邀请中国农业大学规划专家李保明教授亲临杞县指导大蒜产业城的规划思路,并以此为蓝本与汇源集团就大蒜高端产品开发开展深度合作,大大促进了杞县大蒜产业的发展。

2005年10月,郑志安老师为开封市领导讲解大蒜产业园的选址情况

同时,郑志安老师就杞县大蒜产业技术基础薄弱的现实,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参加,聘请大蒜加工技术专家孙君社教授为技术带头人,成功申报了题目为“大蒜高附加值精细产品研制与产业化开发”的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解决当地大蒜等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等问题,邀请原北京中农大朝来现代农业公司张天柱总经理,就杞县大蒜加工品及其它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渠道建设达成共识,并成立开封中农大朝来公司;为提升杞县大蒜深加工技术水平,以《开封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建开封市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协议书》为总纲,针对大蒜深加工技术,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展开合作。通过以上工作的成功实施,有利的推进了杞县大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了杞县的经济发展,使大蒜产业成为杞县百姓脱贫攻坚路上的重要支撑。

心系杞县经济发展,助力创建蒜业生态产业园区

2007年挂职结束后,郑志安老师返回中国农业大学继续进行科研教学工作,同时,在校期间,郑志安老师一直关心杞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多次为杞县大蒜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于2010年,在当地政府的牵头下,立足杞县大蒜产业资源,以杞县大蒜贸易平台建设为引擎,以大蒜精深加工为驱动力,以文化创意为衍生价值,运用产业链经营思想构建“功能-空间-组织-服务”价值链体系,与河南凯启蒜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建河南凯启蒜业生态产业园区,对杞县大蒜进行大规模的加工,大大提升了杞县大蒜产业加工机械化水平,同时每年还可深加工辣椒、胡萝卜、洋葱、包菜、香菜等产品,对促进杞县产业结构良性调整、带动杞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和显著效果。

2010年1月,郑志安老师在参加项目会议

创立教授工作站,脱贫攻坚在行动

2015年-2017年,为了有效破解杞县大蒜产业以蒜农为主、组织化程度低、种植技术传统、产品初级单一、原蒜贸易主导的困境,提高杞县大蒜产业扶贫能力。杞县县委、县政府邀请郑志安副教授系统谋划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方案,并于2017年3月3日,在杞县潘安食品有限公司举行了中国农业大学、杞县人民政府和潘安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河南杞县教授工作站”和“开封市大蒜深加工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标志着河南杞县教授工作站正式挂牌运行。

2017年3月3日河南杞县教授工作站和开封市大蒜深加工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

杞县教授工作站作为学校“一院二站一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创建成果研发、转化、落地为一体的社会服务新模式的职能,重点针对杞县主导产业(大蒜)技术水平低、原产品贸易为主、产业发展及产业扶贫能力不足等问题,系统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发展模式创建和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等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工作。郑志安老师作为杞县教授工作站负责人提出了以项目带人才、以技术引领产业的发展理念,通过合作申报项目、辅助市级研究中心升格为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开封市市级重点实验室,建立人才绿色通道等方式,有效整合大蒜行业产、学、研、用各方资源,开发大蒜加工新工艺8项、中试产品3个,申请国家专利5项,制定省级标准4部(均进入形式审查阶段),实现大蒜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与应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标准、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加速推动了大蒜相关技术的产业化运用,并带动了开封市大蒜产业技术升级。同时,潘安食品有限公司成功晋级开封市龙头企业,研究团队获得了开封市创新团队,为杞县直接间接促就业1000多人,有利的支撑了扶贫工作。

 河南省大蒜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开封市创新型科技团队

近年来,杞县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围绕大蒜、粮食、棉花、蔬菜、畜产品五大产业,一头抓基地建设,一头抓龙头带动,不断拉长农业产业化链条,农业效益持续提升,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尤其是大蒜作为杞县重要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0万亩左右,年产量近90万吨,规模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经过多年的大力培育,杞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大蒜生产、加工、贮藏和销售基地。杞县更被授予“中国大蒜之乡”称号;杞县大蒜被评为“中国100大地理标志产品”,“金杞”牌大蒜荣获首届中原经济区100名片中原特产第二名,品牌价值达50.24亿元人民币,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中外客商和消费者的青睐。但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肆虐祖国大地,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创伤,杞县大蒜出口严重受阻,蒜农损失严重,同时在大城市的人无法购买到优质大蒜。为此,郑志安老师积极与教授工作站依托企业沟通协调,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开展了“消费扶贫、爱心采购”活动,并委托杞县潘安食品有限公司向贫困群众采购了1150公斤大蒜,并无偿捐献给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师生,让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享受到了“大蒜之乡”杞县原生态高品质农产品。

郑志安老师组织“消费扶贫、爱心采购”捐赠仪式

助力中药材发展,开辟扶贫路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扶贫开发重要指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作为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技术指导专家组大别山区专家的郑志安副教授一直在贫困地区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为提高中药材种植管理水平,增加药农收入,促进中草药“标准化、现代化、产业化、道地化”四化同步发展目标,与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展开合作,建立了现代人工栽培优质中草药“三位一体、四创新”的种植管理模式,并制定了赤灵芝、菊花、巴戟天、党参、银耳5个品种的种植标准示范性集成体系,在13家基地公司40多个品种推广应用,近四年共计新增产值65118.34万元,利润增长5297.09万元。同时围绕典型中药材天麻、茯苓、菊花、麦冬、乌梅等开展产地加工技术研究与推广,共计培训1500余人次,有利的支撑了中药材扶贫工作,并得到农民日报、中国农机化导报、中国医药报等主流媒体的专题报道。

02738fca89114d97b93d5e0d4a0faac7.png

郑志安老师深入中药材产地进行技术指导

中药材加工技术过程中得到主流媒体报道

脱贫攻坚,砥砺奋进

中国的脱贫攻坚,是各行各业无数人努力汇成的森林,郑志安老师也在他自己的领域不断奋进着,为脱贫攻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郑志安老师在大蒜、中药材等产业中帮助农民不断谋求更好的出路,带动农业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提高,为脱贫助力。但农业发展,扶贫攻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应不断学习良好的经验,拓宽自己的思维,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