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香:好环境促进增产减排好品质,金钥匙开启奶业扶贫致富门

本网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4月考察陕西时的讲话中谈到,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迫切需要长期有力的科技成果和技术指导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2019年5月19日,首届中国奶农节暨奶牛金钥匙十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施正香荣获“突出贡献奖”,成为九名获奖者中仅两位来自高校的专家之一。

从2011年担任岗位科学家开始,施正香带领团队,一方面在奶牛圈舍设计、舍内环境控制、粪污处理等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取得关键性突破并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她长期深入产业一线,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为产业扶贫项目提供技术支持,获得多方认可和赞誉,为扶贫攻坚贡献科技力量。

科技成果是产业发展的金钥匙

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从三聚氰胺事件后“谈奶色变”的“全面恐奶”,到如今年人均乳制品消费量近40公斤的“全民喝奶”。巨大变化的背后是近年来我国奶牛养殖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日益普及,奶牛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显著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奶牛养殖技术水平的提升密不可分。

规模化奶牛养殖粪污排放量巨大,在我国土地占有量较少、种养结合整体不足的背景下,畜禽粪既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又成为妨碍产业本身发展的重要因素。2012年,施正香团队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率先在国内提出粪污经固液分离后,固体部分通过处理回用作牛床垫料的技术思路。然而作为奶牛场粪污处理中的新事物,有关牛场固废再生垫料处理工艺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还很缺乏,产业普遍呈观望态度,技术难以推广。为此,她带领团队连续多年开展了卧旋式滚筒发酵牛粪再生垫料生产工艺、工艺参数、生产和贮存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牛粪垫料生产、存放、使用过程中的微生物动态变化规律等研究,证明了牛粪垫料化利用能使奶牛场的能值自给率更高、环境负载率更低;规范化的发酵工艺,可有效杀灭乳房炎致病微生物达到垫料使用的安全性要求。该技术既减轻了牛场环保压力,又解决了牛床垫料的来源问题,成为连接粪污处理和提高产奶量、节省垫料开支的纽带。随着这些研究的不断升入,该项技术也得到了业内越多越多的认可。2019年,与企业合作研发的牛粪再生垫料设备通过了黑龙江省科协的成果鉴定,被列为黑龙江省粪污资源化利用的主推技术,实现了商业化生产,现在已推广应用至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20多个牧场。

三十多年来,她先后主持和参加20余项国家科技攻关/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星火计划项目、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等科研课题,多项科技成果也先后获得了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在内的诸多奖项。如今这些技术和产品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在一线使用,真正用科技成果的金钥匙打开了产业扶贫的致富大门。

2019年12月,为表彰施正香在推进畜禽养殖工艺和环境控制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在成立40周年的大会上授予其突出贡献奖,多年来的努力获得了行业内一致认可和好评。

指导培训是产业扶贫的金钥匙

山西大同南郊区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地区。2011年,杨家窑村村民共同入股成立四方高科农牧公司,从成立初期起,施正香便围绕奶牛场规划布局、建筑设施、牛场消毒和工程防疫、牛舍环境调控尤其是奶牛场粪污处理、种养结合等方面多次前往牧场调研考察、现场指导。同样,这里也有她多名硕博士长期开展实验测试与研究工作,为奶牛清洁饮水、夏季降温、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在她的推动下,牧场被全国畜牧总站评为“全国畜禽养殖粪污处理与利用技术示范基地”,成为北方乃至全国农牧耦合生态牧场的典范,被业内专家誉为别墅村里的五星级牧场。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年产鲜奶2700万公斤,实现总产值1.2亿元的一流牧场,带动周边2500户农民致富,户均增收1万元,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成为这里迈入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多年来,施正香坚持行走一线,内蒙古呼伦贝尔、西藏林芝、新疆奇台、黑龙江虎林...大江南北的近百所牧场都留下了她开展技术帮扶的身影。2016年起,根据上级安排,施正香开始定点帮扶“三区三州”中的“燕山-太行山区”,如何使这些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的国家深度贫困地区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实现更大范围的脱贫致富成为她始终思考的问题,她带领团队开展了燕山-太行山连片地区:山西太原、朔州等地的规模化牛场现状调研活动。多次前往朔州、太原等地,与山西省农委、山西畜牧改良站、防疫站以及朔州市农委等相关部门进行座谈,了解奶业生产现状以及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技术需求。重点围绕朔州市的畜牧业、种植业、草牧业等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收集了朔州六县一市的养殖业规模及生产情况、种植业主要作物及产量、畜禽产品加工情况、生产技术水平、土地资源利用等相关数据,实地走访了朔州市玉收现代牧场、启高有机肥公司、盛源牧场、沃润源奶牛养殖园区、顺友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岗义奶牛养殖合作社等农牧企业及合作社,就奶牛养殖、粪污处理、土地流转、牧草及青贮玉米种植、有机肥加工等进行详细访谈。针对调研发现奶牛养殖现代化程度较低,优质牧草种植量不足、粪污处理工艺过程不尽完善等短板,主持编撰开展《朔州市农牧交错带先行示范区种养结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作。提出了在“十三五”期间,控制奶牛、肥羔羊养殖规模,优化调整畜禽粪污处理模式,实行有机肥还田提高土壤肥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苜蓿种植,统筹人工草地建设和天然草地保护等建设目标。好规划成就好成绩,到2020年,朔州市奶牛存栏、鲜奶产量均占到了全省的一半以上,建成现代化奶牛场154座,推行了散栏饲养、TMR全日粮饲喂、自动化挤奶、智能化管理等先进技术和设施,优质牧草饲喂覆盖面达到了100%,全市成母牛平均单产达9吨以上,日产鲜奶1300多吨,鲜奶质量全国一流。成为蒙牛、伊利、光明、新希望、古城集团等乳业的重要奶源基地,全面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多年来,她还通过产业技术体系和“金钥匙”工程在全国各地持续开展百余场有价值、接地气、受尊重、有掌声的技术培训,覆盖人群万余人,受到了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奶牛场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为贫困区传授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培养专业的从业人员、提升落后的生产水平,用“造血式”产业扶贫: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传道授业是教育扶贫的金钥匙

传道授业是教师的天职,更是产业发展生生不息的源泉。自1986年第一次登上讲台以来,她始终奋战课堂一线,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尤其是从1998年起担任农建系副主任、主任的20多年时间以来,她大力倡导学生走出校园的实践教学模式,利用自己在业界的影响,联合生产一线依据产业需求和学生未来发展规划进行专门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为农建专业建立了10余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政府、企业家、技术人员、农民接触,加深对产业的认识,把知农爱农兴农的知识和理念根植到一代又一代农建人的心中,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摒弃偏见,投身畜禽养殖产业。多年来,她累计培养了博士12名,硕士52名,其中很多已成为农业龙头企业骨干、国内外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更是有不少人现在奋战在产业扶贫一线,成为脱贫攻坚战役中的中流砥柱,成为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的新动能。

这些成绩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教以来,她先后获得了北京市教学名师、首都教育先锋教学创新先进个人、大北农教学名师、中国农业大学首届“师恩杯”学生最喜爱的导师、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还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2项。

好环境促进增产减排好品质,金钥匙开启奶业扶贫致富门。在奶牛金钥匙十周年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奶业协会会长李德发曾评价:金钥匙的十年是中国奶业变革的十年,是中国奶业复兴的十年,是中国奶业快速发展的十年。这背后,正是像施正香这样满腔热血的专家教授们,深入奶牛生产第一线,用科技和教育促进产业发展,建立典型技术扶贫模式,推动奶业发展和农牧区脱贫有机结合,把自己的爱和汗水洒在祖国大地上,为中国奶业发展和产业扶贫书写了精彩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