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卫堂:走进宁夏,助力科技扶贫

本网讯 2018年7月,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宋卫堂教授正式被国家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联合聘请为“科技支宁”科技扶贫东西协作行动特聘专家。发挥专业特长、用心服务、助力宁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指导科技扶贫示范项目顺利实施,成为了他科技扶贫的新职责新任务,“责任更大了、任务更重了”。

d820424798cb471e88ac4d6a3c282c41.jpg

全方位培训 培养科技人才和技术骨干

针对我国当前蔬菜产业面临的从业劳动力急剧减少且老龄化严重、用工难用工贵、蔬菜综合经济效益下降等产业现状,宋卫堂教授在2018年7月—2019年8月先后多次为宁夏农林科学院的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从设施蔬菜产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发展遇到的问题、产业发展的规律、设施蔬菜机械化的现状及需求、设施蔬菜机械化发展的途径、如何实现设施蔬菜生产的机械化、种植户规模日光温室作业环节机械化(以种植番茄为例)等多方面,对如何提高我国设施蔬菜产业的机械化水平进行了分析,为乡村振兴、设施蔬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培训开阔了科技人员的视野,充分认识了设施蔬菜以及蔬菜机械化对于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并了解了本领域最新的国内外新技术和新装备的研究进展,更加认识到了蔬菜种植对于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意义,也掌握了实施蔬菜产业脱贫攻坚中的先进技术和装备。

2019年7月,中国蔬菜产业大会在银川召开。会议期间,同时开展了各种蔬菜生产机具的展示、推介和演示活动。

为了让宁夏农林科学院的相关科技人员对蔬菜生产机械有个全面、直观地了解和认识,宋卫堂教授与本团队成员一起前往银川,通过现场实物和实操观摩的教学方式,对耕整地、播种、育苗、移栽、植保、水肥一体化、物料运输、收获、秸秆处理等各种机具和装备的结构、功能、工作过程、优势、缺点、可能的应用情形、结构和性能改进的可能之处等,进行了详细地讲解和培训。

科技扶贫东西协作行动是特聘专家的重要任务和职责。2019年5月,宋卫堂教授邀请宁夏农林科学院种子资源所、固原分院的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北京进行参观、交流和实地学习。

在北京市农业机械鉴定推广站,邀请赵景文副站长介绍了北京市近些年来在蔬菜生产机械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特别是露地甘蓝生产全程机械化、大棚及温室叶菜和西甜瓜生产全程机械化、日光温室农机作业3D平台技术等。为了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国内外蔬菜产业的现状和生产水平,他陪同参观了位于密云的北京极星农业科技园、在延庆召开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并与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的相关师生进行了座谈交流。

积极投身科技攻关项目 提升科研能力 培养科技力量

宋卫堂教授直接参与到由宁夏农林科学院主持、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立项的“部区共同实施科技支宁科技扶贫东西部协作行动”、“科技厅东西部合作科技扶贫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半干旱区冷凉蔬菜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中。在完成项目科研任务的同时,将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技术传递给参研的科技人员,提升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当地培养科技骨干。

经过与宁夏农林科学院两年多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诸多研发成果。

基于宋卫堂教授团队的技术贮备和科技优势,对项目中“露地叶类蔬菜栽培机械引进改制、半干旱区冷凉蔬菜农机农艺融合技术集成示范”等任务给予了方案设计和产品支持;以“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为核心,就机械化作业技术,提出具体的培训课件,集中技术指导和培训;协助引进购置半自动蔬菜移栽机、自走式喷杆式喷雾机、植保无人机、花椰菜和甘蓝收获机等作业装备;针对露地花椰菜、甘蓝等蔬菜品种,以“农机服务农艺,农艺适应农机”为指导原则,立足于生产全程机械化,他们探索除了农机农艺融合的有效途径;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和试验,基本形成了固原地区露地青花菜(花椰菜)、甘蓝“机艺融合”生产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栽培模式和配套机型;为了减轻花椰菜、甘蓝等蔬菜收获时人工作业的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减少人工投入,在直接收获机械尚无法满足需求的现状下,研究采用采收车辅助人工进行采收作业,极大地降低了人工收获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

作为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耕种与田间管理机械化岗位”的岗位科学家,宋卫堂教授与同为体系成员的“银川综合试验站”的科研人员一起努力,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共同研究成功了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关键技术,解决了日光温室“农艺农机”融合发展中路径不明、技术匮乏、装备缺失等核心问题,是“农艺-农机-设施”深度融合、集成创新的典型范例。

采用该技术后,日光温室番茄的单位面积产量没有降低,甚至可提高5%-10%,经济效益增加;耕整、起垄、移栽、植保、管理等关键环节都可实现机械化作业,全程机械化率可提升到70%以上,作业效率大幅度提高;用工减少,劳动强度降低,人工成本降低,仅起垄、移栽环节即可节省人工成本1000元/亩以上。该技术成功解决了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机械化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可在我国广大的日光温室蔬菜产区推广,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指导企业进行新技术研发,提升园艺设施水平

虽然设施蔬菜在农民增收、脱贫攻坚中占有绝对的首选地位,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园艺设施研发、设计、建造水平并不高,根本原因是人才队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现有设施基本是照搬山东或河北的棚型,“水土不服”的问题非常突出。

为此,宋卫堂教授带领团队多名成员,深入宁夏新起点温室生产有限公司等日光温室、大棚生产企业,帮助解决新设施研发、老旧日光温室升级改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将团队研发的水气集放热系统推荐给企业,很好地解决了因白天蓄热能力不足、温室夜间温度偏低导致的喜温蔬菜难以越冬的难题。

免费提供机具装备支持,助力生产过程省力化

宋卫堂教授团队无偿向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丰堡村和西吉县硝河乡隆堡村,捐助他们研发的2ZTD-2型电动导苗筒式移栽机、手动移栽器、电动风送弥雾喷雾机、新型手持风送喷雾器、电动遥控升降管理平台等新机具、新装备60余台套,以缓解当前适宜作业机具缺乏的困难,减轻从业者的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走进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和农民课堂 开展职业农民技术培训

在固原地区西吉县绿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民田间学校,召开技术培训会,进行农机农艺融合、新型蔬菜作业机具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农户、种植大户、蔬菜合作社技术人员120余人次;在固原地区原州区中河乡丰堡村,就蔬菜移栽机、喷杆式喷雾机等机具的正确使用,召开技术培训会,为150余人进行了技术培训。

在固原地区培训的过程中,一件小事令宋卫堂教授十分感动。2019年春,他因肺结节做了微创手术,左上肺叶被切除了三分之一,医生叮嘱一定要在家静养、不能感冒。仅在家休息一个月后,五月初便回到了工作岗位。7月,他与团队成员来到固原市的一个蔬菜基地进行实地指导。由于海拔较高,当地交通不完善,去往基地的路无法通车,只能徒步前往。时值夏日,天气非常炎热,大家走得汗流浃背。2000m的海拔对常人而言微不足道,但对尚未痊愈的肺却是极大负担。到达蔬菜基地不久,便开始下起小雨、并伴有大风,当地几位年长的菜农在了解了他的情况后,主动将自己的夹克、雨披脱下来给他穿上,以防感冒,自己却穿着单衣在寒风细雨中。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或驾驶、或喂苗、或调试,顺利完成了移栽机的现场培训。

宋卫堂教授感慨地说:淳朴的他们,只是由于社会、经济、教育等各种自己无法把控的因素而不富裕、生活比较艰难,但黝黑的脸庞、粗糙的双手正体现了他们善良、勤劳的本性。掌握了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业质量和生产效率机械化技术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用科技把他们武装起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线上线下方式并行 指导农机具购置及使用

宋卫堂教授帮助30多户种植大户分析其蔬菜生产中急需的、适宜的作业机具,并提供装备生产厂家及产品信息100余条。

针对植保机使用过程中喷头类型选型、喷雾压力不够、喷杆高度过高或高低、行驶速度过快、搭接时漏喷、机手缺乏防护口罩和衣服等,移栽机使用过程中档位过高、行驶过快、漏栽严重、苗体不正、钵体覆土不严等普遍问题,他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非现场指导,帮着他们学会正确使用新机具,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一位科技工作者,在完成好“教书、育人、科研”等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宋卫堂教授以“服务社会”为己任,“解民生之多艰”;作为一名“科技支宁”的特聘专家,他积极投身到宁夏深度贫困区的脱贫攻坚战役中,将新技术、新观念带给当地的农民,为当地的科技兴农、农民增收、脱贫摘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