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培雄:用信念扎根北大荒,一定要改变传统农业落后的面貌

校友简介:

何培雄,201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现任黑龙江省建三江管理局红卫农场农业科科长,荣获2017年“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2018年4月黑龙江总工会授予“全省职工创新标兵”,11月,他还以黑龙江省建三江基层党员代表的身份入选央视《点赞中国》典型人物,成为垦区唯一的代表。

“走进我们的课堂,就走进田野金色的希望……走出我们的校门,就担起天下饱暖和安康……”一首农大人口口相传的校歌,唱出了何培雄真实的生活写照。他是一个充满激情的青年,把这份青春的热情播撒在了北大荒的田间地头。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2010年大学毕业时,何培雄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参加了中西部就业计划,申请去北大荒工作。当时父母非常不理解,“上了半天学最后还是在种地,那为啥要去那么远,不在家里种地?”。他给父母解释,北大荒的农业发达、技术先进,农场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里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实践“农业兴旺,富国安康”的信念。

何培雄在工作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用科技创新的手段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上的问题。他还为管理区生产带来快捷和便利:他研制出控制电井的手机远程遥控开关,将控制微喷和卷帘装置改成自动,成立科研创新工作室,培训并推广农业技术。

2011年3月,何培雄调任红卫农场第五管理区技术员,春天正是抽水泡田的季节,管理区240余农户每天都要去地里为电机井关闸、开闸。可是还有别的农活要做,不能总在地里看着,有时候地里停电不抽水也不知道。一天夜里,何培雄在分管的区域内巡逻,发现农户王立科的稻田没有抽水,他赶紧打电话联系。雨停了,何培雄陪着王立科走在软滑的泥路上,踉踉跄跄到了田地中间,冒着触电的危险打开了电井。住的地方离地里远,农户工作起来十分不便。看到农户工作情况如此辛苦,他便想着研制出一个能远程控制电机井的装置。

说干就干,每天晚上下班回到宿舍他都将业余时间用来研发试验,放弃了娱乐生活。只要一有机会,就到电子商城购买零件,这期间,他自费两万多元做了6次实验,光万能表就用坏了3块。三个月后,终于研制成功。有了这个手机无线电井遥控装置,农户可以通过手机直接控制电机井的开关,遇到停电或故障造成非人为关闭时,也能够收到短信提醒。随后,何培雄为第五管理区和第二管理区免费安装了60多套远程遥控电机井抽水设备,还为管理局的其它14个农场,各无偿安装了一套,使更多的农户享受到农业智能化带来的便利。2012年5月,他拿到了这项发明的国家专利证书。

起初,农户也会质疑“这玩意能管用吗?”,面对农户和质疑不愿意尝试,何培雄没有怨言,他非常耐心的解释,让大家理解接受。当村民发现新装置真给他们带来便利时,也会不由的感叹“大学生就是不一样呀!”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大荒曾说,“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何培雄深受鼓励,不断加大科技示范推广的范围。2019年他开展水稻试验示范项目19项,其中两项取得了亩增产10%的效果。他积极探索农场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发展模式,让空天地农情监测、多光谱遥感监测、变量施肥、变量追肥、生物缓控施肥等技术在基层农业生产中落地生根。

在母校解锁多项技能

何培雄一直就非常希望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如今在北大荒将理想照进了现实。他出生在甘肃的农人家里,从小在农村干农活,对农人在传统农业模式下的辛苦与劳累深有体会。他希望能够为学有所成,为改变中国农业发展落后的现状做出一点贡献,2006年高考时他坚定的填报了中国农业大学。

提到母校,何培雄非常的欣喜和激动。他回忆起自己大学入学时的场景,一进校门,主楼电子屏上“开放的中国农业大学欢迎你”几个大字深深吸引住了他,农大希望学生看到外面的世界,也欢迎外界社会更多地了解大学校园,让学生在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氛围中成长进步。

四年的学习生活,何培雄也切身感受这种将兼容并包的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点滴中的融入,点燃了青年学生的创新激情。他说,这种校园文化氛围对他探索新知、突破自我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何培雄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并且深深的明白,大学要学习的不仅是文化知识,更要学习如何用工具解决问题,而所有的学习都是在点滴之中积累的。如今即使他已经毕业离开学校,也会继续保持这种习惯,将生活中遇到的每一问题当做学习来探究。

在校时,何培雄积极参加各种可以在田间地头实践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大二,他申请了《节水灌溉-交替灌溉设备研发与制造》urp项目,在候书林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完成了交替灌溉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后来,何培雄也一直跟着侯老师在实验室工作,钻研数字电路相关的研究和实验,学习制作科研设备。休息时出门,他不是去商场娱乐,而是跑到中关村电子市场寻宝,去看各种电子元器件,发现有新出的产品就买回去研究,更新大脑的知识库。这段经历,提高了他的动手能力和研发能力,也为他后来在田地里做电子设备的设计、改造等工作打下基础。

何培雄非常喜欢看书,喜欢探索更多领域的知识。他经常跑到去图书馆,借阅感兴趣的书籍,在各种人物传记中了解不同的人物经历、吸取经验并规划自己的人生,在农业类杂志中他积累、丰富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他还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业余时间借阅相关的书籍学习钻研。他还记得当时班上有一位同学的计算机特别好,他便总去和同学请教、学习,然后自己“捣鼓”,好几次都把电脑“玩坏了”。就是在这一点一滴的耕耘中,练就了本领。

大三的时候,何培雄曾任党支书一职,他带领支部组完成了“红色1+1”支部联合活动——到密云的一个村子里为当地村民培训如何栽培瓜果蔬菜,这是他第一次直接跟村民接触,在互动的过程了解了村民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也为日后跟村民沟通交流积累了经验。后来,这次活动还拿到了北京市一等奖,支部获得12000元奖金。

正是这份对农业和热爱和学习经验的坚持积累,给了何培雄农业生产工作的技能加成。

扶贫扶的是技术

他在农场负责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除了各种实验研究,每年还要为村民开展5、6次的集中培训,同时还要需要对农户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努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村民不愿意接受,尽管何培雄知道这些新方法对于农户和农场提升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户并不理解它带来的价值和意义,也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使用新的技术。这就需要何培雄耐心的做解释工作,精确的示范、指导操作,让大家看到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才能让人信服。当村民真正能从这些成果中受益时,他的内心就非常满足。

学习没有止境,何培雄保持着学习的习惯,虚心请教。种植不是他的专长,除了查阅资料等书本理论学习,他还会向非常专业的土专家——当地农民请教。在研发工作中,由于自身的储备和经验不足遇到瓶颈,这时候何培雄会向学校专业强的师姐求助请教,攻克技术难题,使得研发应用取得更好的效果。何培雄就是靠着这样的踏实和韧劲,一步一个脚印的把农场各项细碎的问题解决了。

何培雄喜欢在农场的工作,喜欢这份工作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他说,农业生产要想发展的好,需要农艺和农机的匹配,而他做的是衔接接口。农户擅长农艺,在生产过程中仅仅是在使用机械工具;专家负责设计工具、厂家负责生产工具,但他们都不是工具的实际使用者。农户希望工具省事省力,专家和厂商更多考虑是工具的生产效率,这使得科研和实际使用之间脱节。自己懂一些农机方面的知识,又有一线工作的经验,可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2017年4月,黑龙江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授予何培雄第十二届“劳动模范”,12月,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2018年4月黑龙江总工会授予“全省职工创新标兵”,11月,他还以黑龙江省建三江基层党员代表的身份入选央视《点赞中国》典型人物,成为垦区唯一的代表……这些都是对他这么多年工作的认可。

2019年6月,因工作成绩突出提拔为农场农业科科长,肩上的任务更重了。农场运作不光要进行农业技术创新、提高水稻品质,还要将产品卖得好、延长产业链、丰富运作的方式,这就需要何培雄在生产监督、产品创新、品质把控等多个环节进行管理。

何培雄尝试探索多种销售模式帮助农场营收,还带领第八管理区开创了“曲辰”庄园。“曲辰”主张打造绿色生态可循环的庄园式农业,逐渐形成集农业、科研、生态于一体的自产、自加工、自包装、自销的运营模式,收到消费者的认可,这个品牌逐渐打响。到2019年底100亩蟹稻纯效益8万元,亩增产500元,蛋禽获纯效益10万元,安置就业人员3人。

何培雄说,从农场的角度,扶贫扶的是技术,精准扶贫就是“技术扶贫”。农场帮助农户进行技术升级,现代化农业带来产量的同时,提高了单亩价值,也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劳动力被解放,农户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新的技能或者探索其他副业,进而帮助他们从多方面提高收入。

对待工作需要像何培雄一样有理想有信念,对工作充满热情和激情,思想解放、脚踏实地、敢想敢干,让每一分耕耘都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