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积极发展牛羊产业,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为中国奶业实现飞跃发展释放利好信号。近年来,我国牛产业快速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程度显著提高,多个地区依靠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当地农牧民致富,提前实现脱贫摘帽。
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奶牛专家、北京科委科特派(丰宁)奶牛肉牛产业扶贫工作站站长,这些年来,曹志军教授通过“产业调研-现场诊断-技术培训-1对1帮扶”模式,在丰宁全县养殖场实施推广他主持完成的“奶牛健康标准化养殖关键技术”成果(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推动丰宁奶源地转型升级,显著提升当地奶牛平均单产、降低奶牛发病率,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产业脱贫,为丰宁县全面脱贫做出了重要贡献。曹志军本人也获得了北京科特派(丰宁)产业扶贫工作站优秀特派员称号。
此外,他还担任中国农业大学固始教授工作站站长,按照“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的工作思路,围绕固始县农业产业特点,为推动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逐步形成了“科技服务-自主研发-带动示范”三位一体的教授工作站工作格局。
为贫困养殖户们带来了智囊团
河北丰宁县作为奶牛养殖大县,养殖户众多,但技术专家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另外,“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家养殖户和养殖场也有非常具体的自身问题亟待解决。
每每看到村里养殖户们对技术、专家的渴求,他就会再一次坚定自己最初走上扶贫道路的信念,立志要把科研论文写在牛场里,把技术服务送进田间地头,把科技成果转化到养殖户的钱袋里……
在担任北京科委科特派(丰宁)奶牛肉牛产业扶贫工作站站长期间,曹志军主导工作站与丰宁县五道营乡共同建立“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科技服务和就业实习基地”,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大学在科技、人才、技术等方面优势,以五道营乡为点,与丰宁县共同拓展空间,开展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打通产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为当地产业的振兴、百姓的脱贫致富做出贡献。
作为老师,曹志军一直坚持学生的实践教育,他认为,校地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专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他还牵头促成了中国农业大学反刍营养研究生党支部与五道营乡乡党委进行“1+1”党支部联创联建,并致力于将其打造成新时代背景下校地乡村振兴全面合作的示范典型。
事实证明,研究生在就业实习过程中,也加深了对当地产业和企业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相关人才留在当地,为当地的产业发展发挥后备力量。共建党支部的8名研究生代表与当地8个养殖农户正式确立结对帮扶关系,他的博士生马佳莹还被任命为五道营乡镇党委副书记(挂职),全面开展“红色1+1,帮扶1对1”活动,2019年还获得了北京市红色1+1活动示范奖,并支撑他工作的学院获得全国党建标杆院系。
在此期间,他带领青年教师团队和研究生党员们帮助当地养殖户开展牧场评估和技术诊断,并且根据相关问题提出整理解决方案。例如,2017年曹志军带领团队先后对丰宁15家牧场进行详细调研,并有针对性地从奶厅管理、牛群饲养管理、青贮质量管理等方面评估了缘天然、福贵等6家奶牛养殖场,建立了详实的评估报告,并针对性地提出具体改进措施,为所评估企业每年带来的经济收益约243万元,该工作入选了2018年北京科委典型扶贫案例。
把课堂开在田野,用技术成果带农民致富
在丰宁,曹志军带头组织养殖技术培训班11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165人次,现场技术服务达149人次,挨家挨户地实地走访,共收集养殖技术需求类问卷700余份,编写扶贫材料2册,捐赠培训书籍200余本,提供整体解决方案10余套,并搭建线上长期咨询交流平台,覆盖奶牛养殖场8家,肉牛养殖户100余个。
作为知名行业杂志《养牛》主编,他重点发挥线上咨询交流平台的优势和作用,累计举办7期线上培训课程,力邀10余名国内外高校专家学者和牧场专家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和技术培训,内容覆盖后备牛培育、围产期管理、高产牛饲养、繁殖育种、健康与疾病、福利与舒适度、牧场财务分析等多方面内容,旨在助力牧场提质增效,累计40512人次观看,观看时长达3200小时。
曹志军深知,只有将更先进的技术转化为更实用的生产力,才能为各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原动力。2018年起,他开始担任中国农业大学固始教授工作站站长。
期间,他聚焦固始县肉牛产业发展和秸秆高效利用。累计开展现场技术服务10余次,服务人次20人。每个月针对当地肉牛场生产实际情况,安排研究生和技术专家赴当地为肉牛场提供技术服务,使当地肉牛养殖效益明显提升。其中,肉牛到场淘汰率从11%降至2%,为牛场减少了近25万元的损失;通过饲料配方提升、牛场管理制度改善,将该场肉牛的最高日增重提升了近40%,最高日增重达1.5kg。另外,通过对八种稻秸处理方案的营养成分和消化指标的分析,筛选出秸秆的最佳处理配方。经计算,该配方能够帮助当地肉牛场在架子牛饲养期间增加收益近57万元,并可作为产品示范推广至固始县周边地区,使该区域秸秆能够得到有效处理并带来经济效益。项目的整体实施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产业脱贫,为固始县全面脱贫(2019年5月)做出了重要贡献。
将技术撒向更广阔的土地
奶牛要想养得好,一把“口粮”至关重要。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方面的教授,让奶牛吃得好、产好奶正是曹志军的专长所在。而在帮助奶牛养殖者提供技术支持,推进标准化养殖的同时,他还把眼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土地上——推行标准化的青贮饲料种植与收获,让更多中国的农民通过科学种植增收,让更多养殖户通过合理使用饲料资源节本增效。
从2015年起,国家大力推行“粮改饲”战略实施,但系统的质量技术管理体系尚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曹志军接受了农业农村部的相关研究任务,带领在读研究生开展课题相关研究工作,经过数次方案讨论和修改,他们奔赴河北唐山的牧场,一待就是3个多月,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哪怕开始试验已是北方秋末入冬的时节,天气恶劣,而且生活条件简陋,但曹志军还是带领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完成了我国玉米青贮质量的调查和不同饲喂方案的对比试验,并完成了相关论文和总结报告。基于此,曹志军提炼形成了优质青贮制作与评价体系“335560”,为推进农业农村部粮改饲试点工作提供了操作标准,并通过奶业协会和企业大力推广。
这套技术口诀虽然只有6个数字,却涵盖了青贮制作、检测以及使用的多个环节诸多关键技术点,曹志军总是说:“得想办法让技术人员用最简单的方式记住,再谈技术的实施。”他总是想着各种通俗易懂的简易口令或者顺口溜,只为了更好地把技术推广给更多农牧民。
他总是在讲课时分享:“问题来自生产,成果用于实践”,他总是站在养殖户的角度,做实实在在的科研、推广高效实用的技术,为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为推进现代化、标准化畜牧业的发展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