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峰:贫困县摘帽评估队长,做脱贫路上的见证人

自2018年5月参加国务院扶贫办贫困县摘帽评估以来,他共担任10个贫困县摘帽评估队队长;23个贫困县的摘帽评估督导;7个县(区)的扶贫绩效年度考核队队长;完成4个县贫困村定点监测任务(每个县一个村)、3个深度贫困县预警监测任务和若干研究课题。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为了确保这个目标圆满完成,在评估中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他不断奔走在见证脱贫的路上,在这些被评估的贫困县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在座谈会上与当地领导交流座谈、在入户中与村民们交谈了解情况、在评估中与队员们交换意见。他就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晓峰。

在评估中客观呈现背后的努力

李晓峰老师担任队长的评估团队承担的贫困县摘帽第三方评估任务,主要是对申请退出贫困县的贫困人口错退情况、贫困人口漏评情况、县退出群众认可度等进行实地调查评估,综合测算申请退出县的贫困发生率,撰写提交分县评估检查报告及报告摘要。

李晓峰老师在给队员培训中

评估团队中除3-5位教师外,一般还会有60-80名硕博士研究生。他们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经过两天培训并考试合格(90分及以上)后才能上岗。两天的培训内容包括国家扶贫政策、评估问卷、实地评估入户访问技巧要求、评估规程、评估APP使用等,李晓峰老师为他们讲解评估规程、实地评估入户访问技巧和要求。为了在评估过程中考察基层干部们的扶贫工作,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尽最大努力地还原客观事实,李晓峰老师总是在培训中不断强调使命意识,这才能树立起完成重大使命的“责任意识”,也才能作为第三方真正坚持,并在实地评估时严格遵守纪律和坚持原则,也才能把自身工作做好。

评估队每到一个接受评估的县(市)都会先召开对接大会,李晓峰老师和评估团队核心成员在会上和摘帽县四套班子主要成员,委办局和乡镇负责人等进行沟通交流,听取县委书记扶贫工作汇报,并向摘帽县介绍评估情况、评估纪律要求等,进而组织开展县级主要领导、委办局和乡镇负责人、村级干部等各级领导干部座谈会,以及组织调研队员进村入户开展评估。入户评估是整个评估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李晓峰老师认为调研队员有效地与村民沟通是一门艺术,要融入到村民的思想和生活中,充分利用周边的环境,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根据评估任务要求,评估一个县一般他们要完成24-26个村的调研访谈,入农户1400-1600户。

李晓峰老师在入户评估中

如果评估任务在夏季,评估时随处可以看到在猛烈的日头下,穿梭于各受访户家中队员们的身影,他们有的已经大汗淋漓,但因时间紧凑完全顾不上额头的汗珠。如果评估任务在冬季,调研队员则顶着风雪逐家逐户的完成入户调研任务。李晓峰老师说,参与贫困县退出评估工作的学生,一般两人一组,每组每天都有相应的任务量。入户调查不仅是简单地填写调查问卷,还会观察居民家中的环境布置,与村民们进行深入的交流,这样才能详细、全方位了解农户家庭情况,把最客观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在他印象中,所有调研队员在入户调查中都非常认真,为了能够取得更详细、准确的信息,他们会花多一点时间和村民进行交谈与观察,有时回到酒店都到了晚上9点,顾不上吃晚饭又接着开会讨论,上传完问卷和资料,经常到凌晨2点以后。大家的这种敬业精神,给李晓峰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与扶贫工作的路上充满感动

在党中央提出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人口的目标后,积极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制定具体可行的脱贫标准,从此解决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成为扶贫干部工作的指引。各地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逐步部署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脱贫工作成效显著。脱贫攻坚是党中央的重大目标,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协调配合、积极参与,更需要每一个人的力量。李晓峰老师是经管学院金融系党支部书记,他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的大局,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做好本职工作,严格按照要求做好第三方评估和调研。为了客观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他在评估和调研过程中反复研究了相关政策,并与各地的实际情况结合,避免对当地扶贫工作的误判和错判,以便客观的展示当地脱贫攻坚的进展和成效。

实地评估工作是一件及其严肃的事情,容不得一丝马虎,如果在评估中发现的疑似问题,就要立刻进行复核,确保不冤枉、不错判、不漏判。李晓峰老师回忆,在某贫困县退出评估中,他们几个评估核心成员在某个问题上出现了争议,那天的碰头会紧张的气氛令他记忆犹新,虽然私下都是关系非常要好的同事和朋友,但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大家也会争吵得“不可开交”,如果无法说服其他人,就必须再到实地去核实寻找证据,对问题进行再次研判。

微信截图_20200924180211.png

李晓峰老师与县领导和行业部门领导座谈

李晓峰老师说,当他看到广大干部真心帮扶、呕心沥血、抛家舍业、不计个人得失,全心扑在扶贫脱贫事业中的时候,深受感动,自己也会不自觉地投入到这场攻坚战中。在调研的过程中,他看见听见了很多帮扶的感人事迹,比如在内蒙古调研时,有一个村书记为了帮助村中的村民共同致富,放弃了自己几千万收入的产业,回到村中肩负起帮扶的重担,并将自己的积蓄不断地投放到村庄建设当中,引领村庄走在脱贫致富的前列,成为脱贫成果优秀的典型代表村庄;也有村书记为了将村庄的脱贫做好,放弃自己的养殖事业,把全部的身心精力都放在了脱贫工作上,用自己“小家”的牺牲,换取了村庄“大家”的共同进步,昔日的贫困村在他们的带领下面目一新。

这样的基层干部不胜枚举,几乎所有的干部都对所负责村庄、所帮扶对象的各种情况如数家珍,更是对扶贫政策了如指掌。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可以切身体会到这种敬业奉献、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精神的可贵之处,也会时刻受到这种精神的激励。李晓峰老师说,在他参与评估的摘帽县中,广大干部群众对于政府的脱贫攻坚工作满意度均在90%以上,很多摘帽县达到99%以上。

亲眼见证扶贫成效展望乡村未来

李晓峰老师的研究方向是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在经济管理学院任教期间,他经常就相关话题赴各地进行农户调研。这些年他亲眼见证了我国脱贫攻坚以来,贫困群体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低矮危房成为了今日的安居新房,昔日的泥泞乡路成为了今日的平坦道路,昔日的身无长物成为了今日的丰衣足食,昔日的求医无门成为了今日的看病无忧……他深知这些是一位又一位脱贫干部披星戴月、辛苦付出换来的可喜成果。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伟大的功勋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只有在每一天的工作中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经过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成就。不仅脱贫攻坚工作如此,从个人角度来讲,教学和科研中也是如此,给同学们更好的传授知识,或者产出优质的科研成果,都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工作,而应该抱有滴水穿石的耐心和毅力,不断打磨,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在李晓峰老师看来,脱贫攻坚的成果是中国人民给世界带来的一大奇迹。就如人民日报评论所写,“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现在走进已经脱贫的乡村,可以看到“道路相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影子。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保障,看病就医皆有途径,产业发展不断前进,村庄道路四通八达,在取得了可喜成就的同时,也对下一步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充满了期待。

我国扶贫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需要考虑的就是该如何带领农民从“不贫穷”走向“富起来”,如何使得农村从“想逃离”走向“很向往”,如何推动农业从“较落后”走向“不弱势”,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对未来乡村的美好祝愿和期望。李晓峰老师表示,新乡村的建设对所有人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不论是政策的制定者,还是万千的普通百姓,都需要投身其中。既然有幸处于这个历史时期,作为科研人员,更应当积极思考、锐意进取,为新乡村的发展出谋划策,这需要潜心研究,仔细阅读前人的研究,学习他国的宝贵经验;也需要关注时局,立足我国的实际思考这个问题;还需要及时交流,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增长见识,提升自己思考问题的高度、拓展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在探索的路上,必将如诗文中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