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近时、李小芹团队:32年服务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

本网讯 1988年6月9日,国务院批建贵州省“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系)常近时教授受聘担任该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的常务副组长和总顾问至今。三十多年来,他为试验区发展倾注了满腔热情和心血,把专业工作之外的精力几乎都扑在对毕节地区的发展和减贫事业上。

毕节曾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粮食紧缺,为了获得粮食,当地人大肆陡坡开荒,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恶化,森林覆盖率下降至8.5%;绝对贫困人口达60%。为了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与稳定脱贫,以及尽快制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毕节试验区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三大试验主题,开展了30余年有计划的工作,常近时教授为此做了重要贡献。

过去的茅草屋

在常教授服务毕节试验区30年期间,曾针对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与试验、城镇化、县域经济发展新型工业化、三农问题与扶贫、教育事业发展、畜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水污染与环境保护、产业集群等方面公开发表了60余篇文章。这些文章内容均针对毕节试验区的主旨和各个发展时期的实际需要,从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认识和观点。从2006年至2007年,顾问组由他和中科院王旭教授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科技部下达的两个部长专项和八个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这十个科技项目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每个项目均得到专家验收评审小组的充分肯定和很好的评价;还获得了科技部的奖励。全部验收项目成果已于2018年汇总,由他与王旭教授署名,出版了《岩溶山区农村发展研究与科技示范》一书;书中纳入了他本人涉及毕节试验区的一些研究成果。

2009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与2018年4月由中国长安出版社分别出版了他撰写的《毕节模式》、《常近时文集-服务毕节试验区25年》、《常近时文集(2)-服务毕节试验区30年》等书。这三本书都按时间先后将他公开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汇集在一起成书。

访贫问苦(右2为常教授)

作为常教授在毕节的工作实绩,这里举几个例证。为了解决当地人才缺乏的问题,从2000年起,常教授大力帮助毕节地区,筹建一所全日制多学科的高等学校。2005年3月,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毕节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毕节学院。毕节学院的建立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公平化发展趋势,有利于缩小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差别。在专家顾问组的指导下,试验区努力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将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为地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毕节教育发展座谈会,常教授发言

针对湿法磷酸生产与磷肥施用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常教授积极推进毕节试验区“高炉磷酸”项目,专门对贵州乌江由磷石膏废渣造成的污染做了多方面的实证研究。他以贵州省构皮滩水库污染为重点,对水库水、磷石膏液、磷肥等做试样进行了化验和分析,探讨和评价湿法磷酸与磷肥对乌江的总磷(TP)与重金属污染。他提出我国西南“滇黔桂三岩”喀斯特地质地貌区和生态脆弱区不宜作为湿法磷酸与磷肥的生产基地,最好、最有效途径是以最短的时间确立起磷酸生产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新工艺即“高炉磷酸”新工艺以逐步替代传统的“湿法工艺”。

“高炉磷酸”中试项目汇报会

为了探讨喀斯特岩溶山区发展的新路子,2006年6月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常近时、王旭等教授选定最有代表性的毕节岩溶山区黔西县素朴镇古胜村作为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基地。针对古胜村特点,顾问组以“喀斯特岩溶山区循环农业试验”为课题,将古胜村定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试验示范点。结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和当地实际情况,为古胜村量身打造了一套石漠化修复方案,即“高海拔自然恢复、中海拔退耕还林、低海拔种经果林”。推行生态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科学地制定试验示范内容和方案,通过第一类贫困村古胜村探索岩溶山区农村发展道路即生态型高效循环农业经济、退耕还林发展经济林果、草食畜牧业等的科技示范。古胜村村民在“穷的只剩石头”的环境中得以脱贫,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些项目的实施,一方面促进、带动了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提供了面向全局的某些软课题的科学研究条件,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技术支持。特别是项目中的多个软课题的科学研究成果,对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今日古胜村

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三大试验主题,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三十余年取得了显著的业绩。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为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的发展,探索了新经验、创出了新路子,在国内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毕节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是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天然检验尺度,是“具有国际意义的小试验、大方向”,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常近时教授见证了30年来试验区的发展历程,写满了对试验区的深情厚意,出版的各类文章与专著为相类似的其他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经过30多年的生态修复,毕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毕节全部脱贫了,水绿了,山青了,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地区的发展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常近时十分关注当地文化建设,他将自己积攒的几百件记录毕节历史发展的书籍及文件无偿捐献给毕节同心博物馆。常教授认为,文化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多年沉淀以后形成的永久性记忆内容,建议筹建古胜村村史文化馆,将文化保留下来,让后人铭记过去,为毕节地区今后的发展积蓄力量。目前古胜村的村史馆正在建设中,预计2020年7月投入使用,届时将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多经验。

卅余年忠诚风与雪,万里扶贫云和月。多年来,常近时教授不仅以一名高校教师的身份教书育人,更以一位民主党派成员,一个党外知识分子专家的身份倾情投身到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建设中,为祖国的扶贫事业贡献了力量!

2005年的冯家湾(来源为影视作品)

如今的冯家湾

在常教授示范引领下,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更多师生陆续参与到相关工作中来。李小芹副教授从2011年起随专家组来到岩溶山区最有代表性的黔西县素朴镇古胜村,2011-2012年,她参与设计了安全的饮水工程方案,解决了古胜村季节性生活缺水的问题;2014-2016年,她参与了常近时教授主持的国家科技部项目《岩溶山区生态补偿制度设计》,对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和具体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2015-2017年,她参与了毕节试验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研究,为毕节试验区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供了相应方案方法;2019年至今,她还参与了在古胜村建立村史文化馆的筹备、设计以及布置等工作。农大师生和毕节专家顾问组成员一道,都在付诸实际行动,他们在这个新农村发展建设示范基地推广实施了一批适合在岩溶山区应用的现代科学理念和技术,为古胜村潜心探索岩溶山区农村发展道路,贡献了宝贵知识和力量。

李小芹副教授参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