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严守黑土地 拯救“耕地中的大熊猫”

作者: 焦思颖 张强 李卓聪

看着黑土地里蓬勃生长的玉米苗,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八里庙村种粮大户卢伟心里美滋滋的。看来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说起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卢伟气定神闲:“我们早就安排好了粮食从播种到产出的一系列环节,疫情对我们没有太大影响。地里的收成是花力气干出来的,付出多少就能收获多少。”

“土地肥到家,捏把泥土冒油花。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也发芽。”在卢伟的记忆中,黑土地的荣耀是打孩童时代起就烙进每个梨树人自然认知的一桩事情,富得流油的黑土就在自己的家乡,谁能不打心底里自豪呢。由于表面覆盖着黑色腐殖质,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十分适宜耕作,黑土是全世界公认最肥沃的土壤,也是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基础。

然而,随着人们的无度开垦和疏于养护,曾经肥得流油的黑土却一度“连水都攥不出来了”。据《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显示,近60年来,东北黑土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区下降1/2。

“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考察时强调。

如何呵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卢伟回忆起了他在黑土地上奋斗的时光。

深层养土——“梨树模式”让黑土重生

黑风暴(强沙尘暴)曾是卢伟的梦魇。

“过去,每年都会刮好几场黑风暴,一场黑风暴就像一条黑龙,风暴一来,世界都变黑了,所到之处农田尽毁。”谈起沙尘暴,卢伟至今仍心有余悸——这么可怕的黑风暴,会不会就是黑土消失的原因?

对他的困惑,专家给出了解释。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看来,风吹水蚀才是黑土地变薄的外部原因。“东北多风,开垦之后,如果得不到植被的保护,富含有机质的黑土表层便会被吹走。除了风蚀,另一个原因就是降雨。短时强降雨甚至冰雹,打到裸露地面的冲击力,会对黑土层造成直接冲击。”

除此之外,对黑土流失影响最大的则是人的作用。“一直以来,人们习惯翻地耕作,久而久之,翻耕造成土壤下层裸露,水分蒸发流失,黑土层的稳定结构被破坏,有机质在日晒雨淋下快速分解,导致土地肥力大幅下降,作物减产。而且,缺乏有机质的土壤更易板结,变得十分坚硬,进而存不住水分和养分,抗旱能力也随之降低。”李保国说。

“黑土地乏了,地硬了,农民想要点儿收成,全靠施加化肥。年复一年,黑土地不再‘黑’了,反而越来越黄、越来越瘦了。”卢伟感叹。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保墒、防风蚀、增加有机质?

为了保护黑土,梨树县作了一系列探索,逐渐总结出秸秆覆盖还田、轮作的“梨树模式”。

据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介绍,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团队在吉林探索出了保护性耕作模式,通过秸秆覆盖还田,让土壤不裸露,这样既能防止土壤被侵蚀,也保住了土壤的水肥蒸发,让土壤的肥力慢慢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秸秆全部还田覆盖地表,耕作次数减到最少,让秸秆有时间慢慢腐烂。免耕播种机一次性作业,不整理土地,不起垄,直接完成播种、施肥等所有工序。”王贵满说。

李保国认为,保护性耕作的本意在于将自然还给自然,通过将废弃的秸秆还给土壤,可以保持永久性土壤覆盖、最低程度的土壤耕作以及植物物种多样化发展。保护性耕作加强了地表上下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物过程,有助于提高水分和养分的利用效率,提高并维持作物产量。

“梨树模式”的养土效果十分显著,据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监测显示,试验田保水能力相当于增加40厘米~50厘米降水,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全秸秆覆盖免耕5年后,减少化肥使用量20%左右,土壤有机质增加20%左右,每平方米蚯蚓的数量达120条,是常规垄作的6倍。

长久保土——让黑土生命力生生不息

对于黑土地,卢伟有一种与生俱来、割舍不掉的特别感情。

在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里,卢伟将这些年自己种过的所有粮食和使用过的所有农机具都摆了出来,这些器物如同年轮记录着他曾经奋斗的过去。

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卢伟的合作社,他向总书记介绍了这些渗透着他心血的器物。

“黑土地给了我们生活的一切,黑土这么宝贵,可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给整没了。”卢伟感慨。

黑土地的宝贵,一方面在于它的肥沃。“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全球黑土区仅有3块,吉林省境内的黑土分布较为广泛,十分适合耕作。”李保国说。

另一方面,在于它的形成之难。“自然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地要200年到400年的时间,在东北特殊的气候条件下,经过长年累月的累积才会逐渐转化为腐殖质,进而形成黑土层。一旦损坏,需要十分漫长的时间来恢复。”李保国介绍说。

而如此宝贵的黑土地,还常常受到各类建设的侵蚀。吉林省自然资源厅在工作中发现,近年来,黑土区耕地建设占用持续高位。越是土壤质量好的地区,人口越是集中分布,建设用地数量也越大。近五年来,吉林黑土区共占用22.3万亩耕地,平均每个市县占用耕地0.83万亩以上。

最宝贵的黑土必须用最严格的制度来守护。对此,吉林省自然资源厅通过三个“严格”,稳定黑土区耕地面积。

“一是严格实施规划。我们通过编制实施全省规划纲要,对黑土区内的项目建设用地、土地整治、环境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活动,都严格执行规划管理。二是严格黑土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吉林省划定738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规范黑土区内基本农田保护基础工作,永久基本农田数量、质量稳中有升,得到了有效保护。三是严厉打击违法占用黑土地。近年来,吉林省共查处违法违规用地1749起,涉及耕地6204亩,移送司法机关15人。在2016年度、2017年度卫片执法检查中,省政府先后对8个涉及黑土地问题严重地区的主要领导进行了警示约谈。”吉林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同时,为了最大程度将黑土地的精华留住,近年来,吉林省全力推进表土剥离工作,探索建立涵盖耕作层土壤剥离、存储、管理、交易、利用等全过程的工作机制。2019年12月,吉林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农业农村厅下发了《吉林省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有效利用剥离的黑土进行造地复垦,提升土地耕植能力,取得了较好成效。

合力护土——全民共治打赢黑土保卫持久战

从“破皮黄”到“油泛光”,卢伟感到黑土地回来了,黑风暴也变少了,梨树县的生态环境也在一点点变好。

在李保国看来,黑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黑土地不黑了,生态环境也会亮起“红灯”。黑土地如果失守,不仅会影响粮食安全,也会对东北黑土区生态调控能力、抵御灾害能力、综合生产能力造成重大影响。

“保护黑土是个系统工程,人人有责,必须调动多部门、多层级的力量合力护土,孕育黑土地的生态环境。在保卫黑土地的持久战里,政府和公众、行政和法律、上与下的力量,一个都不能少。”吉林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说。

为保护黑土地,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2017年,《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出台,将黑土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我国首部黑土地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颁布。该条例规范了黑土地保护、监测、建设和监督管理等行为,推动建立政府主导、承包者与经营者实施、公众参与的保护机制,为黑土地保护确定了具体标准。

为有效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吉林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强化过程监管,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护目标全面落实。建立完善并落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合力推动耕地保护各项政策贯彻落实。“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耕地保护工作格局正在形成。

“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的指示,让心心念念牵挂着黑土未来的卢伟倍感振奋:“要实现乡村振兴,土地是根基。土地好了,粮食才能好,粮食好了,才能有健康的明天。”

短评

黑土地与明天同在

焦思颖

“土地与明天同在”是文学名著《飘》中的一句话。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当下,这句话意味尤深。

受疫情影响,世界风云变幻、危机四伏。然而,在中国黑土地上,我们看到的是粮食作物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种粮大户们气定神闲,成竹在胸。因为他们心里有底气——人勤地不懒,地好人不慌。地里的收成是花力气干出来的,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地好粮食就好,明天就不愁。

黑土地是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优质农产品供给的“压舱石”。 为了保护好最为宝贵的黑土资源,吉林省通过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方式深层养土,通过最严格的管控措施长久保土,通过压实各方责任合力护土,不断退化的黑土地重获生机。黑土地的回归,收获的不仅是农业上的好收成,更是一份可持续发展的信念。保住了最肥沃的土地,就保住了高质量发展的成色、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黑土地的保护仍任重道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类建设对占用黑土地的需求仍然很大,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难度也相应增大,耕地保护与生态建设之间尚存一些需要破解的难题。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基础性研究,从高位统筹规划,推动多部门联合行动,共同保护好黑土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端牢中国饭碗,需要我们精心呵护、继续守护好这方黑土地。土地保护得好,明天就有无限的希望。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社

i自然学习强国号2020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