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学院:创新“三带三合”模式,培养“一懂两爱”人才,倾心助力脱贫攻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积极聚焦脱贫攻坚伟大事业,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创新“三带三合”模式(“党建带团建、党支部带团支部,党员带团员”、“理论与实践结合、老师与学生携合、学校与地方联合”),坚持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同向、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同步、学科专业与脱贫事业同道,建立以社会服务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和激励学院...052021-03
-
张福锁:让科技小院成脱贫攻坚“加油站”“我是一名老师,也是一个农民。我生长在农村,干过农活,对农民的艰辛、农业的艰难深有体会,对农业一直怀有这样的情节:到农村去、到生产实践去,解决生产的问题,为农业的增产增收做出自己的贡献。”——张福锁 “到农民身边去” 1990年,张福锁从德国留学归来。 1992年,北京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系、土地资源系、农业气象系和遥感研究所等单位合并组建了全...052021-03
-
河边村来了“筑梦人”——李小云和他团队的扶贫故事2月7日,云南昭通大雪封路,我校教师宋海燕带着3岁半的旺宝正滞留在这个城市。两天前,她刚刚结束河边村的扶贫工作,准备回4700余公里外的哈尔滨老家过年。一路上,遭遇大雾、阴雨、雨夹雪等天气,走了两天还没出云南。自去年3月份进村,她带着孩子已经连续在河边村开展扶贫工作近一年。 河边村,是云南最南端的勐腊县下辖的一个瑶族村寨,背靠热带雨林,天清气朗,风景秀丽,是一...052021-03
-
高俊平:初心不改扶贫志 朵朵小花“开”出大产业红色的卡罗拉、香槟色的蜜桃雪山、紫色的夜莺、金黄色混合红色的金辉……光听名字就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团五彩锦缎。没错,这些走进千家万户,色彩斑斓的月季品种正是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高俊平团队的产业成绩,也正是这些月季花正在形成一个个致富产业,带领农民走上了小康路。 月季花里的致富经 人到中年的马羊猴是国家级贫困县红河州元阳县黄草岭乡少数民族贫困户,一直...042021-03
-
张英俊:精心编织“绿地毯” 铺就牧民锦绣路张英俊,在退化草原植被恢复、草地管理和利用、紫花苜蓿和羊草标准化生产技术等方面成果突出,2015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农业部“全国农业杰出人才”称号,2017年入选第三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持 973 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发表论文19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主编著作6部;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制定行业标准6...042021-03
-
杨宁:扶贫路上金鸡鸣 科技创新百姓兴“金沙江流域山体落差特别大,河谷海拔只有一千多米,山顶足足四千米,村民就生活在那里!” “从孵出小鸡到产蛋接近5个月,期间农民没有收益怎么办?解决问题‘裤腿得粘泥’,要冲着地方实际问题去!” …… 多年来,他帮扶贫困群众真心相付,带领和影响了一批专家、站长走进贫困地区,从提供品种资源到开展技术服务,从引入企业到传授技能,和当地乡亲一道脱贫攻坚; ...042021-03
-
叶敬忠:“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叶敬忠,1967年生于江苏省沭阳县,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农村发展研究工作,是中国最早关注“留守人口”的学者之一,其留守人口研究三部曲《...022021-03
-
李小云:与贫困者一起寻路的人李小云,1961年生,陕西定边人,社会学家、发展学家、扶贫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扶贫中心高级顾问、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主席、南方国家智库网络主席。 1987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是中国培养的首位作物栽...022021-03
-
统一战线聚力脱贫攻坚 我们一直在行动022021-03
-
卅年岁月 纸短情长——常近时与毕节试验区的扶贫情缘常近时,生于1937年,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水力机械系水力机械专业,长期从事水电站水轮机装置过渡过程和水利机械水动力学两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出版《水轮机运行》《叶片式水力机械水动力学计算》《水力机械过渡过程》《毕节模式》《全球视野的毕节试验区发展研究》等专著10余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012021-03